這篇怨氣真的太重了,如果怕看了會心情沈重的話就不要看了捏~

 

話說這陣子同事每天見面都會閒扯個兩句關於奧運的事情。除了問我都在看些什麼比賽之外(我熱愛的是游泳和體操,走一個眼睛大吃冰淇淋的路線!),我最怕的就是人家問我

 

「所以台灣專長的是哪種運動?」

 

這個問題要是十二年前問我的話,我一定是馬上抬頭挺胸+鼻孔噴氣的回答「棒球!!!」是說我們的青少棒到了現在都還是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尤其是少棒真的所向披靡。而後我們的跆拳道、網球、舉重、桌球、保齡球和撞球(這兩樣沒有奧運有夠可惜的耶),到最近的高爾夫球(歐,妮妮四年後的奧運看妳的了!),其實在國際間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雖然說不應該以得獎與否來評判一個國家的運動實力,但今年的奧運真的讓我還蠻啞口無言的。當初一時愛國熱火中燒,差點要咬牙買一張120英鎊的跆拳道冠軍賽票(台幣六千,座位大概只能看得到大螢幕看不到選手的那種),想說賭一把同天出賽的兩位選手應該都打得到冠軍賽可以一起加油(當天販售三個時段的票,第一個時段是八強賽,再來四強賽,最後冠軍賽),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捏把冷汗還好沒買到,不然花了一個月的菜錢結果看的是別國選手爭霸,那實在也太過心酸來著。

我相信我們的選手都很認真,裁判當然有時候眼瞎亂裁決也是非戰之罪,但台灣這幾年在大型體育賽事的表現都有點失去水平。我這幾天在看報導的時候看到某報記者寫到我們的跆拳道選手在比賽前兩天抵達倫敦,覺得氣候乾燥然後也有點冷,內心出現的疑問就是「咦?為何不能讓選手提早出國咧?」畢竟我們的「考察團」都在開幕之前就抵達倫敦,全程在四五星級的豪華飯店裡看轉播「參與奧運」,何以選手不能早點抵達適應這邊的天氣以及調整時差咧?如果是礙於經費的話,我想很多熱血的僑胞應該非常樂意讓選手待個一兩個月吧!別人不敢說,我自己是完全樂意睡沙發讓選手直接進駐我房間的。


不只是台灣,日本的媒體也因為本屆的金牌數大減而直指這一代的日本年輕人不能吃苦耐勞、沒有想要贏的鬥志以及拼勁。我承認台灣新一代的年輕人(二十歲以上的工作人口)的確跟上個世代的人比起來鬆散很多,不過相較之下,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的機會比較少但競爭對手多,社會加諸的壓力和期待也比較高。


別的產業我不清楚,但以我目前所處的生醫學術界來說,年輕一代的學者在台灣要接受很多的考驗。想要立志往學術界前進的人受到的第一個衝擊就是必須要念很多年的書。生醫界的碩士(非醫學臨床背景)在台灣想待在學術界,最普遍的工作就是研究助理,少部份的人可以當到助教或是助理教授。我感覺到在台灣研究助理的工作並不被特別重視,做的是助理的工作但跟研究無關的居多。研究助理這個工作顧名思義就是幫老師們打雜作實驗,有些人即便整個計畫都是他在做但到最後發paper掛名也是得看老闆的臉色,稍微黑心一點的老闆就會以「有拿錢的人是不能掛名paper」直接抹煞掉這些人的功勞。

想我當年也或多或少因為太不服氣某些博士班學長明明就是米蟲,但只因為他們是地位崇高的「博士生」所以可以掛名計畫和paper,整個起杜爛乾脆決定念博士班。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在英美的學術界就比較好,我自己系上也好幾個碩士畢業的研究助理,但他們是完全沒有這些掛名限制,並且做的事情跟博士後沒兩樣(不過當然這些人是碩士畢業中的精英就是了)。我自己碩士剛畢業的時候也拿到了一個研究助理的工作,對方的老師不僅開價極高,還保證我可以直接在該校申請在職博士班就讀,並且鼓勵我多寫paper多參加研討會,現在回想起來都很後悔來念了博士班咧 XDD

由於這種的「人人都得是博士」觀念橫行,早年沒拿到博士的研究人員也開始人人自危。我還在念大學的時候系上就有兩位講師出國,兩位都是上有高堂下有稚兒,四十好幾的年紀加上外語也不是很靈光的情況之下,求學之路更是倍感艱辛。五六年過去到我離開台灣之前聽說他們兩位都回國,一位是在美國念了四年老師建議先回台灣休學一年(因為實驗做不出結果);另一位則是很倒楣先在澳洲念了一年多結果老師跳槽所以他也跟著到英國,但還是遲遲無法畢業。說真的他們兩位在自己本行都打滾了好些年,累積起來的經驗和知識應該是超過博士生的需求,但就為了這個虛名花費了時間經歷和金錢,我是覺得非常不值得(至於為何不在台灣念的原因,其中一位透露說是面子掛不住,可能找的指導教授不是同僚還可能是自己的學生,而且台灣還是比較喜歡洋博士)。


由於念書是條漫漫長路,其間所費當然不貲。在我還在念碩士班的時候,台灣研究生的補助經費是一個月碩士三千、博士六千。一個月三千就算住在鄉下好了,光應付房租水電費大概就差不多了,生活費想要完全包括在內是不可能的(住家裡的當然就沒問題了啊)。我在念書的期間也一直有打工,雖然打得不是那種辛苦的工(通常都是當家教或是在學校key in問卷)而且碩士說真的還蠻輕鬆的,但有時候就會感慨要是能夠專心念書不用擔心錢的話效率一定會更好(當然不會,畢竟我碩士也是一直在鬼混)。

出國之後,我發現大多數博士班的學生都幾乎拿得到獎學金,以最近美國的情況來說的話第一年比較困難,但第二年開始拿得到錢的機率還算蠻高的。基本上老師們在收學生之前都會很明確的告知有沒有辦法拿得到錢,真的拿不到也會想辦法介紹學生去其他老師那邊工作,或是加減弄一些錢來補助。真的拿得到錢的數目其實還不少,基本價大概有個1500美金左右,如果不是待在太貴的州的話還可以存錢哩!我幾個朋友通常都過了半年就買車了(二手的啦)在這種不用擔心會餓肚子的情況之下,學生花在念書的時間上會相對提高(應該啦),最起碼不會每天打工累得要死要活然後學業完全跟不上。


另外我觀察到的一點是,台灣留學獎學金其實很不好拿,不說金額其實也沒國外的獎學金多,名額也少到可憐(要看念的科系)。我兩年前曾經很想要賭一個運氣來考一下公費留學的獎學金,但一看到我的類別只有一個名額,而且不僅要花機票錢飛回去台灣筆試(哪有人在十二月考的?為何不要暑假考啊),考過還可能要再飛回去台灣面試,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我就放棄了。以我們政府給外國留學生一個月三萬的豪氣來說(就算在台北市我相信一個月一萬五也夠,而且你他媽的對他們要這麼好的意思在哪?),怎麼不把這錢省下來送自己學生出國或補貼本土學生咧?說真的台灣真是一個很妙的地方,我們到了國外都是次等人民,學費通常都是當地學生的五倍以上,他們當地學生還有保障基本上一定拿得到獎學金,但其他國家的學生在台灣反而像在天堂一樣的咧~在我看來這就是本末倒置啊~

還有,政府也不能總是抱怨說科技生醫人才外流,說真的待在國外經費比較多(其實薪水很少,但計畫申請到的錢比較多,生醫實驗都超燒錢的耶拜託)、國際能見度比較高(坦白講在國外真的比較容易發高分的paper,因為可以跟其他機構合作的機會比較高)、黑箱作業比較少(阿每次那個幾年幾百億都是到大學校蓋大樓,研究人員也沒有多半毛錢啊 XD)、比較受到重視(年輕學者要在台灣申請到計畫經費後台不是要很硬就是自己名氣要很夠,不然真的要自己賣腎才有錢作實驗了吧),在這些情況之下除非真的水土不服、找不到工作、或是一定要回國,不然也只好放棄鹹酥雞、臭豆腐、肉粽、滷味、滷肉飯...等等(流口水)當個失根的蘭花了。


前陣子跟在南部某國立大學當副教授的前老闆聊天。他跟我抱怨說最近碩博士學生的水準越來越低落,抗壓性其低無比(就是做個實驗重複超過三次就擺臭臉,老師要延畢他最後家長還叫議員去找副校長喝茶瞭解情況之類的),對學術好像也不是真的有興趣只是沒事做想說來念個書而已(真正有興趣的應該是家長,我有一個學弟開學當天是全家家長包括爺爺奶奶一起來拜訪老師,言談中透露出此男因為是全家族第一個念碩士的所以請老師多多協助他畢業...但這個學弟廢到連我只比他大一屆都可以狂電他那個漏洞百出的研究內容);他們系上想要延攬師資發現國外念書的就算來面試最後還是會選擇外國的機會,本土畢業的博士送上的指導教授推薦函裡面寫的是「若是本人不會予以錄用」(這指導教授也很猛就是了),一個職位找了一年都還沒找到人,也是很另類的人才短缺問題。


小結一下(趕快跳回主題),我覺得我們的社會的確出現了問題。雖然總體而言經濟社會都看起來蠻穩定的,但我們的國際競爭力的確是在下降當中。

 

不得不提一下南韓,雖然我個人對這個國家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喜好,但他們的國際能見度真的大大的超越了台灣。首先當然是因為他們的人民對於國家的認同度極高(跟日本人一樣),其次他們的產業技術並不外銷反而是強力延攬各國人才(商人無祖國這個還真的是台灣人的專利耶),就算他們的東西品質相對於日本(和台灣)不是那麼的好(現代汽車、三星什麼的),但市場佔有率其高無比。除了科技界撒大錢徵才之外,學術界也是提供了很豐厚的職位讓人才流入,我這邊的老師們還建議我去申請韓國和新加坡的職位耶~

最近有個新聞也妙,叫大家去買某牌的手機來用因為要愛用國貨,官員們應該是去想一下怎麼強迫企業界不要財迷心竅去其他國家開工廠流失台灣的工作機會,而不是叫我們買外面鑲金內在黑心的東西吧~這家的手機我是沒用過所以也不好批評他,但我同事用了之後每隔幾天都跟我靠杯說「你們台灣做的爛東西」,害我只好每次都反駁說「硬體超好是你自己要用美國的軟體才會這麼爛...」如果手機能夠做到像是大同電鍋那樣,買蘋果產品的台灣人應該會大大的減少吧?(大同電鍋真的是台灣之光我覺得,我家裡那個從我出生用到現在都沒壞~出國真的人手一個)

 

總而言之(一整個跳太快 :P),我不是要說外國的月亮都比較圓,只是很感慨我引以為傲的祖國現在卡在了一個不高不低的窘境。

很遺憾的這需要人民自己的改變,以及政府的政策協助,不然短期之內也只能這樣。

但我真的很有莫名的信心覺得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因為我們有最棒的人民、最好的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